企业转型 运营时代 新风口 其他

后连接时代的造房逻辑(只有年轻人才看得懂,中老年地产人慎入)(下)

admin

admin

发表于 2015-11-10 01:30:07

QQ截图20151116142653.jpg

99日,小编解读了吴声老师的新书《场景革命》,并结合当前房地产行业的实践,畅想了后连接时代的房地产玩法。今天,我们继续后连接时代房地产的玩法—构建场景的四即方法论&场景的商业应用


构建场景的“四即”方法论


用场景重构传统商业模式中的产品、营销、渠道、定价策略及流量获取等模型,形成移动互联时代的场景方法论。该方法可以归纳为四个“即”,产品即场景分享即获取跨界即连接流行即流量


1产品即场景

在日本,有座地标Grand Front,它不仅是商业综合体,更是一个独特生活形态的提案。有可口可乐,但售卖小吧台让给了互动游戏屏幕;有赛百味,现场采摘蘑菇和西红柿让你体会到实物的可追溯和现场感;有松下体验中心,体验最新美容健康产品和家电……产品即场景,产品伴随体验完全融入场景之中。




基于零售的商业地产正不断从功能化走向体验化,百货后的购物中心模式又开始迭代为主题式体验广场,Grand Front模式中实则隐藏着新场景的定义—产品的Inside能力和Plus机会。可以预见,阿里与银泰地产的融合,微信摇周边,微信连WIFI,支付宝对传统百货的改造,都将是新场景降维攻击。


再来看一个例子,这不是书店,也不是枯燥无味的千遍一律的感觉空气中都只飘着“钱”味的售楼处,这是某开发商的营销中心。




一万六千册书籍,可以看,但不卖,你买我的房子,这就是一个现成的读书场景、一个视觉体验场景、一个社交场景


在场景中,需找到产品的核心能力(Inside),然后不断Plus出新的场景。原来产品的属性(Inside)+连接属性(Plus)=新场景体验。


生活优选+社区便利=生活半径、58到家;

爱+承诺=丁香医生、蜜芽宝贝;

自助就餐+美味=下厨房、豆果美食;

人格买手+文艺生活=野糖网、“罗辑思维”;

……


细分人群生活方式场景粘性可以较容易的造就一种现象、一个成功类品。


2分享即获取

提到分享思维在地产界的应用,很多人可能会想到Airbab,但用场景思维会发现,在中国,愿意住在别人家里的一般都是年轻人,而有房可以给别人住的一般又都是老年人,这种商业模式在中国,不仅要协调供需的矛盾,还要协调两代人之间关于审美、整洁度、价格等方面的矛盾。




再来看万科最近发生的事:

6月15日,AssBook的一篇《Uber宣布进军建筑设计领域|地球已经无法阻止Uber了!》文案引起轰动;

7月9日,万科董事长王石在沪与Uber高层商议战略合作并初步交流;

8月9日,王石哈佛自爆:阿里、腾讯对我的刺激,都不如Uber;

9月18日,王石在华盛顿大学进行了一次分享会,依然是从Uber开始的;

9月19日,万科宣布3P平台。用一句话解释万科的3P平台:“Wework+Uber”一个线下可以在那办公,线上可以在那接活的场景构建起来。




无论是消费者、第三方还是开发商,成功也好,失败也罢,分享越多,获取越多。通过整合诉求形成的多赢,才是场景时代的红利表达,分享最大的主体不是企业或第三方广告中介,而是人。


3跨界即连接

2014年,H&M选择和王大仁合作,定义了H&M新的运动品类;可口可乐与优酷共同打造“台词瓶”;护肤品牌fresh与星座大师苏珊·米勒合作香皂……购物中心也要走跨界混搭路线。


曾经,久光百货是上海的旗舰百货。现在,连卡佛、K11、环贸iapm等有主题、跨界混搭的购物中心才是年轻人的主流。当购物中心能够形成大规模的跨界连接,用户的消费场景才足够新鲜和真实,不但要承担购买功能,还要慢慢融入目标消费群的生活,成为生活场景,提供社交、聚会、教育、娱乐等多维度的复合需求




爆米花哪里卖的最好?电影院。从场景思维分析,爆米花充当了情侣在电影院约会的最好道具,可乐也好,爆米花也好,在这里被定义为情侣约会标签,两只手同时深入一个桶中,这种微妙的刺激难以言喻。伴随着碳酸气泡的一笑,无论是爱情片我见犹怜,还是恐怖片血脉喷张,距离都会迅速被拉近。




今天,小米+正荣、华润,360+华远,腾讯+方兴,绿地+三星……边界正在被溶解,有场景、有跨界,未来一切皆有可能。根据产品和服务类别去细分去联想,会发现更广阔的思路,越是跨界的组合,越能定义全新的品类。


4流行即流量

《权利的游戏》第五季在人间四月天的重磅回归,是2015年春天里的一件大事。就在前天,它破纪录斩获12项大奖,这部荤素齐全的烧脑大剧,让多少人魂牵梦绕。随着该剧一起火起来的还有影片的取景地,观光客蜂拥而至,这不仅是一种膜拜,一种追随,更是一种生活方式




流行带来的流量告诉我们,基于内容的入口不仅是营销,更代表着转化率。场景成为新的入口,传统电商的入口逻辑也在被颠覆。造房不如造生活,在住这件事上,应该没有谁比开发商更了解如何场景设计了,一些较成熟的开发商也已经走过20年左右的时间,品牌无需再被策划,更多的是需要引爆,营销需要更多的细分标签,产品需要窄化成某种生活方式的共同体。


渠道与人的边界正在溶解,流量正全面服从于流行,要相信亚文化的力量,要找到品牌的拥护者,流量新入口逻辑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口碑相传。


场景的商业应用


商业的基本法则,在每次变革前都有一个方程式难以解开。小编曾读到O2O分析的六大分析工具,高频还是低频?刚需人群?一对一还是一对多?平台是B2C还是C2C?入口是不是别人的子集?一鱼多吃还是一鱼三吃?


最近,世联陈劲松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:“无论怎么转,都必须围绕中国房地产的五个基本特点—低频高关注长周期深服务地域性。”


似乎地产行业的第一个特点就使得我们无法在地产行业做O2O。但事实是这样吗?当初雕爷喊出“把店面关了,让人上门”时,谁也不会想到,河狸家要玩转O2O美业服务场景的游戏规则。从上门美甲,到美睫、手足护理、造型等产品,通过服务场景的转换,彻底颠覆了传统美业的经营模式,改写了女性追求美的场景体验。


这些还不够,今年5月以后,手艺人节上,上门插花、上门讲故事、葡萄酒品鉴……不一而足。为什么河狸家不选择美发作为切入点?也不选择美容?从解决家庭场景的相关解决方案开始,到制造爆款,引爆消费习惯,再到消费者进入场景,制造粘性,直到最后让消费者变成拥护者,认可企业倡导的生活态度和品牌哲学。



后连接时代,房地产行业在上图中位于何位置?流量的入口在哪里?如何从其他场景的解决方案开始,到爆款,再到用户粘性?维度的场景细分是相对的,地产人开始意识,并善于从低频向高频、从轻度向重度场景转化的机会,才可以帮助品牌实现从0到1的建构。


结语


没有成功的企业,只有时代的企业,上个时代的企业迁徙到下个时代,将无疑面临巨大的困境。未来,地产商需要提供的是以用户体验为中心、以场景粘性为中心的解决方案。


1、组织构建方式在改变:从稳固的组织边界进化为跨界组织的合作;

2、产品定义方式的改变:从功能化进化为场景解决方案;

3、渠道拓展方式的改变:从传统中介进化为圈层化的新接触点管理;

4、客户经营方式改变:从传统的CRM进化为社群运营和亚文化建设;

5、商业模式改变:从传统的售卖逻辑进化为数据经营逻辑。

你的回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