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业转型 运营时代 新风口 其他

关于高铁商业的一些思考

admin

admin

发表于 2015-11-18 10:24:06

随着高铁的发展,带来客流量的不断增长,我们也看到,高铁站内商业日益丰富,“高铁商业”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而生。最近,北京青年报刊登了《北京南站候车大厅座位够用吗?》一文,报道了北京南站候车大厅位置逐年减少而商业店铺逐年增多的现象,引发了各方议论,也让小编对“高铁商业”进行了一番思考。


思考一:

有限空间内资源的重新分配,是资源侵占,还是空间价值的盘活呢?


1、客站流线模式的转变,提高了空间使用效率

来看一些数据,2014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8000亿元、新线投产7000公里,铁路营业里程达11.2万公里,其中高铁1.6万公里,位居世界第一,全路动车组运送超过8亿人次,超过铁路总运输量的35%。根据规划,到2015年,我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.8万公里,以高速铁路为主骨架的快速铁路网将基本建成,总规模达4万公里以上。


这些数据反映了中国铁路运输的高速发展,随着纵贯南北,横架东西的高铁网络不断铺开,使铁路的客运规模、客运速度、发车率及准点率都有了极大的提高,而高铁的通车则更进一步改变、优化了人们出行的方式。过去人们出行需要提前1~2小时到火车站候车,而现在只需要提前30分钟到站,即可完成购票、取票、检票、上车这一系列程序,大大提升了出行效率,同时,也提高了站内空间的使用效率。过去不够用的空间,而今天因效率的提升能“多出来“。


在国外,高铁站大多是通过式的,几乎没有候车座位,直接来直接走。随着我国城际铁路的公交化,使我国的客站流线模式正从过去的“等候式”向“通过式”转变。候车厅的功能不再单纯的停留在过去以提供等候空间为主,而出行的其他需求也将逐渐出现在这一多出来的空间内。


2、巨大的人流量,催生了商业消费需求

相信经历过从绿皮车跨越到高铁时代的人,对于过去“脏乱差”的火车站形象以及站外叫卖声不断的假冒劣质商品,一定记忆深刻。而今日,除了每每感慨高铁站能够比拼机场的颜值之外,站内不断丰富、优质、便捷的商业,也给出行带来了全新的体验。


举个例子,2008年8月1日北京南站投入运行,最初的候车大厅仅为供乘客等待候车之用,那时站内没有商业,高大明亮的候车厅彰显的更多的是一种公建的气质。时隔七年,随着客流量的不断增长,北京南站的日客流量已达到10几万人次,我们看到了肯德基、星巴克、北京特产等商铺的出现,日益丰富的商业氛围,给这座亚洲最大的车站增添了几分生活的气息。每日在这里出发、到达的数以万计的人流量,催生了包括衣食住行的各种消费需求,而“高铁商业”这一新事物也在站内空间应运而生。


高铁站通过对旧车站形象的改造建设和规范管理,引入品牌商家,增加餐饮、零售、休闲等多种业态,改观了人们对车站商业的认知。同时,面对这些从机场、普通车站升级而来的高端客群,释放了乘客的部分消费需求。在乘车之外,建立起乘客与高铁站之间互动的渠道,使出行的场景和体验变得丰富、饱满起来。


思考二:

站内空间价值的盘活,面临着哪些困难呢?


1、商业模式的困惑

任何一种商业形式能健康的生存、发展都需要找到适合的商业模式。高铁站内商业拥有物理位置上的唯一性,决定了商家可以坐地起价的可能,但是建立在高租金基础上的加价行为,无疑是自杀行为,因此,建立在垄断专营基础之上的单品高毛利模式是行不通的,起码从长期经营的角度来看是行不通的。


那么,基于巨大的客流量,薄利多销的规模利润模式是否可行呢?


高铁的客流量从整体上看,数字客观,但是从个体上来讲,属于低频消费,在整体客流量较为稳定的前提下,对于形成规模利润而言起不到实质性作用。而薄利对于各项成本已是很高的经营者来说,商家也只能勉强活着,从长期经营和发展来看,这种模式也难以为续。


也许,对于大型连锁类商家,如麦当劳、肯德基、星巴克等,可以通过整体的区域总营收来平衡经营,但是,对于小商家来说,短期内能完成活着的目标,至于活得更好的长期目标,仍是难题。


2、潜在外部消费力受限

客流量是商业生存的关键。每个高铁站的客流承运规模都有严格的计划,这一点,就限定了站内商业可接触到的客流量,比如北京南站的日客流量在10几万人次,上海虹桥站的日客流量在20万人次。而高铁交通运输的特殊属性,也决定了非乘客不来,外部人流的进入可能很小。并且,客流的停留时间较短,就导致了并不是所有流量都可以变现


那么,如何增加客流量的变现呢?其实,陪送出行的人,可以是高铁潜在的一部分消费力。比如,给亲友送行,就有可能陪亲友在站内喝个咖啡,吃个简餐,就是可能实现的潜在消费力。但是,由于铁路的安检制度限制,这部分人流被隔离了,潜在的消费力无法有效挖掘。


那么,未来高铁站内的设计,是否能兼顾商业经营这一点,做出更合理的规划帮助导入潜在消费力呢?


3、业态单一、效能低

目前,高铁站内的经营业态主要为餐饮类,其次为零售类,再往后才是购物等居住生活服务。站内的消费环境主要满足消费需求的即时性,业态停留在基础性消费阶段。餐饮业发达,而零售类购物服务仅停留在商品交易环节,没有更高一层次上服务的概念。


由于高铁交通运输的特殊属性,乘客的主要目的为出行,与出行相关的衣食住等需求中,能集中体现在站内的即餐饮。在消费者出发时间充裕的情况下,会选择在站外商业解决其他需求,比如购物、社交、休闲等。而高铁规划偏重于交通而非综合型商务,是导致站内外商圈分化的一大原因,再者由于站内外的分管主体不一,也影响了高铁整体商圈的规划,大大降低了站内商铺的效能。


如果要从根本上提高站内商业的经营效能,可能还需要回到高铁初始的规划环节,在满足高铁交通职能设计需求的同时,兼顾商业运营的需求,并协调站内外,通过整体商圈的合理规划,改善、促进商业的发展。


思考三:

能否通过市场化运营解决高铁商业运营的困难呢?


关于高铁商业运营所面临的困境,北京锐而威从2006年开始探索中国高铁内商业运营,尝试将商业地产的操作模式和理念带入高铁站房的商业运作之中。


关于高铁商业化运营的一些建设性思索:

1、能否打通内外?

如果要从根本上提高站内商业的经营效能,可能还需要回到高铁初始的规划环节,在满足高铁交通职能设计需求的同时,兼顾商业运营的需求,并协调站内外,通过整体商圈的合理规划,改善、促进商业的发展,将外部潜在消费力引入站内。


2、能否转变服务的理念?

随着高铁的不断发展,高铁商业的规模逐步壮大,过去以封闭式的“管理旅客”的服务理念,渐渐无法满足高铁“功能性、系统性、先进性、文化性、经济性”的规划初衷。而以“服务旅客”的开放式理念下,以开放式的管理,运营良好,更契合旅客服务和商业经营的同步发展。


3、能否结合互联网经济的元素?

在互联网经济的时代背景下,高铁商业未来的发展,也可以尝试将实体经营和虚拟经营有机结合起来,充分运用流量思维、平台思维、大数据思维等创新的手段,创造增量经济。过去只能用现金、刷卡支付的站内商业,如今也开始尝试引入支付宝、微信支付。相信在未来,会有更多新的尝试。


关于商业化运营的一些实践探索:

1、建立高铁产业联盟

北京锐而威从2006年开始探索中国高铁内商业运营,尝试协调、统一高铁红线内外商圈,将不同业主、不同利益之间的竞争协同起来。目前已和全国18个铁路局里的13个路局形成合作,致力打造高铁产业联盟,突破商业发展的壁垒,尝试高铁商圈的运作概念,实现“高铁经济”。



锐而威铁路商业操作模式


2、商业品牌运营管理

全面致力于“铁路商业模式”探索,通过对不同站点的研究,客流频次分析,消费需求分析,向高铁站内引入多元化业态。如卡尔丹顿、爵度、中国瑞红、比音勒芬、奇奇礼品、POWERLAND、客吉莱数码、皇冠箱包等品牌。



锐而威铁路商业模式发展状况

通过站内客流动向分析,合理规划业态的布局,提升商铺效能。


结 语

有巨大的人流量,就必然有商业的存在。


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,高铁站内商业将不断丰富、多元化,站内空间价值也将不断凸显,以候车为主要功能的时代将渐渐远去,未来,“高铁商业”这一新兴产物,将更加有效的将巨大的商务客流转化为商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。


虽然目前站内商家的仍面临着业态与经营模式的重重困境,但我们相信,在未来,高铁的商业价值能通过更为市场化的商业运作方式,让民众享受到高铁时代的“经济”,满足民众基于出行的各方面需求。



你的回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