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表于 2015-11-18 13:53:23
近期的房企发布会密集到有些令人分身乏术,而这一轮又一轮的发布会也成就了房企一次又一次的创新狂欢。房企的“wework”探索在这其中就贡献了不少(【瑞现场】近期接到的邀请也多与“众创办公”这种类wework产品发布有关):
• 2月3日,SOHO3Q产品发布,号称中国第一个线上O2O模式的短租写字楼产品。
• 4月17日,毛大庆“优客工场”(OU WORK)计划公布,将在北京运营10个优客工场项目。
• 4月17日,明宇集团推出LIA!(丽雅)产品系列,包括由酒店业态升级而来的旅行住宿产品,以及由写字楼业态升级而来的“共享工作站SHARETABLE”。
• 4月26日,卓越集团创业垂直生态社区产品E+发布,系列“卓越E+创业社区服务平台”项目正式启动。
从年初房企纷纷试水“社区O2O”战略,到如今的地产商争相发布类wework产品,房企越来越急切的和互联网发生着关系,而总理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也为大众创业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调。房企如此众多的互联网创新,用互联网行业普遍做法「试错」和「优化」,又如何来评判呢?
我们选取了几个wework项目进行对标分析——
一看硬功夫
二比软实力
核心关注盈利模式
• WEWORK模式:本质上不是靠收租金盈利,而发掘优质创业型企业,引入投资或直接投资。因此在租金上有一定的让步,在服务的支持上更全面。
• SOHO-3Q模式:对创业者孵化效果较弱,偏向于通过分隔租赁面积实现更高的空间使用率,从而实现更大的租金收益,因此其在产品的设计以及服务方面的交互作用较弱,租金更高。
• 卓越E+模式:孵化的作用更大,客群分类更细,租金优势更明显,同时支持性的服务更全,不仅提供办公模块,同时兼具了居住和社交模块,贴合创业者全方位的需求。
目前,房企的wework模式仍在探索中,最终的效果,是战略「试错」还是「优化」确实很难评价,如果要看企业是否做得足够好,我觉得可以看三个数据,各位看官可依此自行评判:
I.启动效率:即启动项目的投入成本和速度。
II.启动之后一定周期内的存活率(或存活质量)。(今年重点关注房企新模式和微创新,在我接触的一些案例中,会有一些企业起量很快,但是流失也很快,原因往往在于自身商业模式没有摸透,盲目跟风,在当下这个时代,idea不缺,缺的是行动力和实践效率。)
III.长期来看,能否形成行业壁垒,决定了是否形成“滚雪球”效应的关键。